1980年7月,北京的天气异常闷热,在一个不起眼的胡同深处,和外面热火朝天的情形不同,小小的院落安静的出奇。
不久后,人们才知道,开国上将王建安病逝了。
王建安生前担任要职,在军中地位很高,他离世后,竟无一人前来吊唁,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?
1908年,王建安出生于湖北黄安,自幼便怀揣着报国之志。19岁那年,加入中国共产党,几年拼搏后,成为红30军88师的师政委。
在红军,王建安屡立战功,一路披荆斩棘,通过一次次的浴血奋战,成就自己一生的传奇。
1934年长征期间,王建安担任红四军政委,资历直接向李先念看齐,他多次带人掩护主力部队,成功阻止对方的进攻。
长征结束后,由于战斗有功,被派去红军大学学习,毕业后派往冀鲁边平原展开抗日武装斗争。
在解放战争中,王建安屡建奇功,特别在济南战役中,担任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副司令,与许世友并肩作战,成功攻克济南,生擒国军将领王耀武。
这一战,极大地鼓舞全国人民的士气,为我军后续的战略决战奠定坚实的基础。
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,王建安再次披挂上阵,担任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。
就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将领,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却遭遇波折,按照他的资历和战功,授衔上将是毫无悬念的。
因为王建安脾气急,性子直,得罪了一些人,结果被毛主席认为是“骄傲自满”,授衔推迟整整一年。直到1956年,在彭德怀和黄克诚的主持下,在国防部大楼亲自授予王建安上将军衔和3枚一级勋章。
晚年,王建安历任多个军区副司令员职务,虽然未能担任一把手,但他始终秉持着共产党人的优秀传统,不在乎职务高低,一心为党为民办事。
有一天,电视上播放着国外领导人死后的葬礼,极尽奢华,让王建安大为震惊,极不认同这种行为。
王建安表示:“生前清廉,死后哀荣,也是浪费。我死后不进八宝山,不开追悼会,把骨灰撒在老家肥田。”
1980年7月25日,王建安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家中病逝,按照他的遗愿,家人没有举行任何悼念仪式,甚至封锁了消息,没有通知生前的亲朋好友,甚至连工作在外的儿子也是事后得知。
儿子哭着说,“父亲生前没有去过301医院看病,没曾想死后却进了301医院”。
人们这才知道,王建安将自己的遗体用作医学研究,这是对国家和人民的最后贡献。
直到去世一个月后,以前的战友们才知道这个消息。大家都非常震惊,敬佩王建安的决心。
生前轰轰烈烈,死后往事如风,这是王建安上将的真实写照,也是他的平生夙愿,人这一生活得尽兴就好,无愧于天地父母,无愧于家国人民,就是最好的一生。